查看原文
其他

方方:时间的软埋,就是生生世世|新作访谈

2016-03-05 文学报

微信ID:iwenxuebao

『 文学 点亮生活 』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轻松地过好一生”是世人淳朴的生活愿望,但若一个人身上背着自己都不知道的数代人的秘密,甚至连自己的血脉来处都已经被时间隐藏起来,这样的一个人,是否依然可以选择花好月圆的现世安稳?近日,湖北作家方方发表在《人民文学》今年第二期上的长篇新作《软埋》(情节简要见编辑谈),书写的便是个人在背负历史与命运的“曾在”和对之“释然”两者间的取舍。
  
一个从朋友那里听来的父辈的故事,因为“软埋”二字而被再度激发。小说不作评价,没有指责,作家用善意的理解构建出一些普通人的生命历程,记录了他们的选择,一些已然结痂的伤口被轻轻揭起,又或许会被迅速忘记。而我们的生活,其实就堆积在所有普通人默默的遗忘之上。
  
“有些人直接被泥土埋葬,这是一种软埋。而一个活着的人,忘却过去,忘却自己,无论是有意识地封存往事,还是下意识地拒绝记忆,也是软埋。只是软埋他们的不是泥土,而是时间。时间的软埋,或许就是生生世世,永无人知。屏蔽历史事件,就是软埋自己的方式。”方方说。

方方:时间的软埋,就是生生世世本报记者 金莹
问答


方方屏蔽历史事件,就是软埋自己的方式。


记者:“软埋”在这部小说中是一个非常特殊且具有力量的词语。你是怎么为小说找到这样一个“匹配”的词语的?

  方方:引起我写这部小说,首先就是“软埋”这两个字。我一个朋友,一直跟我说她母亲的事。她母亲当年土改时从四川逃跑出来,之后到一位军官家里当保姆,那里有如她的庇护所,让她逃避了所有劫难。朋友之前讲这些,我因听多了这类故事,倒也没有太在意。几年后,她母亲去世了,她再次谈到她的母亲。并且说她母亲头脑清醒时,一直说“我不要软埋”。突然间,我就被这两个字背后的内涵所震撼到。后来越琢磨越觉得这两个字太有分量,太沉重。
  “软埋”两个字在小说中是带有双重含义的。有些人直接被泥土埋葬,这是一种软埋。而一个活着的人,忘却过去,忘却自己,无论是有意识地封存往事,还是下意识地拒绝记忆,也是软埋。只是软埋他们的不是泥土,而是时间。时间的软埋,或许就是生生世世,永无人知。屏蔽历史事件,就是软埋自己的方式。
  记者:这部小说会让人思考我们面对历史的方式和态度。主人公丁子桃和她的儿子青林,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遗忘者。在当下社会里,遗忘或已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当历史已经变成纸上烟云,至少在表面上,我们看不到回望历史带来的现实利益。而且,生活在现实压力下的人们,似乎也没有太多精力去回望历史。被隐瞒了自己血脉来源的吴青林,即使有机会去解开谜底,也选择了不去追寻答案。这是一个相当矛盾的人物。你如何看待笔下的这个人物?而这又引发一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是从何处来么?知道了来处,我们又能怎么办?
  方方:这是件很奇怪的事。我们通常看到文章或是听到的教导,经常都是要记住,不要忘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但在实际中我接触到的更多人,往往选择的是:忘记过去,不要回想。尤其那些有着惨痛历史的人们,更是不愿提及旧事。
  对于青林这样的现实主义者,他更是看重自己现世的幸福生活。青林有一句话,叫作平庸者不对抗。这是他给自己寻找到的一个很好的理由。自认自己为平庸者,以逃避可能会面对的母亲的往事。他不想再让这些旧事来破坏自己生活的心情。我相信我们这样的社会,这一类的人会很多很多。
  佛家的“放下”和“不执着”,在普通人心目中是有很强大号召力的。了解到这些,所以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也会觉得那些对于个人十分惨痛的往事,普通人选择忘记是对的。这社会本就是由平庸者组成的。不必让他们沉溺在旧事中,让自己一直怀有痛。他们不去想,自有道理。但是另有一些人,比如小说中的龙忠勇,又比如我们社会中的人文精英,他们应该记下来。记录下来,无非是向后人有个交待。我们曾经如此这般。后人是否借鉴其实他们也管不着的。

  

方方土改的历史进展时间并不长,但影响了中国整个社会的生态。


记者:《软埋》写到了土改,这似乎是一段很少被提及的记忆。连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的后辈,如吴青林,都选择了不追究。你为什么还要写这部关于这段历史的小说?
  方方:土改的历史进展时间并不长,但影响了中国整个社会的生态,尤其是农村,因土改而改变命运的人,何止是千千万万!无数人在这个运动中有着惨烈的伤痛,不愿意记忆,或是不想述说,几乎成为经历者的共性。其实我们如了解基本的人性,便能理解到这种不想。喜欢向后人讲述的几乎都是自己的光荣历史,而自己的伤痛,则都想急速翻过去,永不被人提及,也无须让后人知道。当然,努力让自己忘记,拒绝回想,以及保持缄默,都是经历者的共同特征,达成这样的共识,也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相关。因为我们特殊的社会背景,而导致有类似经历的人根本不想让这些历史包袱留给后代继续背负。所以,他们通常选择不让他们知道。
  记者:书中写到建筑家去寻访隐藏于大山的富家宅院,从而发现了被隐藏的历史踪迹。这些宅院在某种程度上是当初中国文化的固态体现。你可是为了小说的创作去特意作了探访或参观?
  方方:对于乡村那些庄园或是大宅,我倒也不是为写小说而刻意去寻访的。很多事情都不用刻意去找,它们都沉淀在心。我以前做电视纪录片,经常下乡。我拍湖北民间美术时,看见过很多乡村大宅。而后来做非物质文化调查时,也看过很多废弃的乡村大宅屋。他们或是无主,或是仅剩一二后人,偏居一角。小说中提到的大水井,完全是真实的存在,我也去看过。
  每一座宅院后,都有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只是我一旦被“软埋”二字点燃创作欲望时,这些早就沉淀在心的东西,就一起涌了出来。它们自动进入我的小说。现在这一类的宅院,有不少成为了当地旅游参观点,但有更多,仍然陈旧不堪,等待风化。

 

方方我们很多重要的历史阶段,都被交由时间软埋了。

 

记者:读《软埋》到最后,第一直觉是有点恍然若失,故事就这么结束了么?按照以往的阅读习惯,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生最后总可以得到声张。如果,小茶被找到了,丁子桃在临终前回到故土,恢复胡黛云的身份,或许她还可以和前夫重逢……这样的结局,或许会更圆满,亦是更符合读者期待的。因为,在以往的故事里,不幸的人总可以在最后得到一些安慰性的补偿。但是,在《软埋》中,带着巨大秘密的人竟然像所有平凡的人们一样,默默地死去了。他们的故事,或许不再会有后人记得。你以这样的方式来讲述这样一代人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创作考虑?
  方方:其实无数的故事并不是都有结局的。或许正因为很多小说都有一个保底的结局,所以我并不想按照常态来处理这部小说。没有结局,或是擦肩而过,相见不相识等等,这些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人生中,不为人知的事永远占着大比例,而被人知道的事,只是一点点而已。即使著名人士,生活都在聚光灯下,上街买菜都被人看到,就这样,他们也同样有无数秘事随着肉身的死亡而掩埋掉。
  记者:在小说的最后,你这样写道:“人生有很多选择,有人选择好死,有人选择苟活。有人选择牢记一切,有人选择遗忘所有,没有哪一种选择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只有哪一种更适合自己。”吴青林和龙忠勇做了不同的选择。而记录下那些选择遗忘的人,比如写下这部小说,也是众多选择的其中之一。文末写了小茶的踪迹,是不是也体现了小说的未言之意?
  方方:我想小说本来也应该给人留下意犹未尽之感。或许大家都期望看到某个结局,但这时候,没有结局或许才是我们更真实的生活。所以我没有拿出结局,非但如此,我甚至让所有按套路应该相识的人都擦肩而过。让所有知道往事的人和想知道往事的人,都接不上头。而实际上,我想,生活就是这样。更多的人事,是终生都对接不上的。错过,或是消失,其实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内容。
  记者:如何记录历史,记录哪种历史,都体现了作家的选择。在小说里,往事尽被死亡掩埋。吴家名死后还有日记来证明自己的前生,丁子桃的人生则被她的死亡带走了。个人的故事被一个个掩埋,最终,历史的细节都被淹没,我们的父辈祖辈走来的历史,也正在被逐渐“软埋”。你为什么要记录这个“被遗忘”的过程?
  方方:这个回答正像小说中的回答一样。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些就是被软埋了。实际上,我们很多重要的历史阶段,都被交由时间软埋了。尤其在年轻人的记忆里,无数历史的重大事件,都以不存在的方式存在。但是,总归会有一些人,他们不想忘却。他们会把一些刻意埋葬的东西记录下来。这种人,也总是存在。在某一个时刻,忽然人们想起了这些时间段发生的事,那些被记录的东西,就会被翻检出来,连细节都还存在着。我们只是不知道这个时刻什么时候到来而已。所以,这部小说,也算一个记录吧。


文学点亮生活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近期精彩

有趣神保町最美书店高冷书店霍比特人漫威2015文博展香港书展茅盾文学奖亚洲电影100|诺奖
观念莫迪亚诺村上春树奥威尔卡尔维诺圣埃克絮佩里帕慕克契诃夫波伏娃萨特阿加莎布罗茨基伍迪艾伦纳博科夫博尔赫斯海明威阿列克谢耶维奇

人物莫言王德威木心贾平凹格非唐家三少猫腻冯唐刘慈欣《三体》金宇澄王蒙苏童邵燕祥阿来何向阳 | 王安忆 | 格非 | 王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